夜裡. 我看著2050年香港鐵路路線圖,為其久遠震撼了一陣.
2050年的時候我行將暮年, 父母如果健在的話亦是百瑞老人.
2050年是近是遠?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 何時會覺得回頭太遲?
我幻想自己躺在一片草原上,秋風徐徐,欣賞寧靜的夜空,星光和月亮. 心跳回復正常的規律,靈魂隨意在軀體漫遊,生命的煎熬離我而去.
此時此刻,不怕明天,不想昨天.在人生的路口,從心而發朝自己的方向邁進.
45年後為當年今日而泄笑.
星期一, 10月 22, 2007
星期日, 10月 21, 2007
我家獨有的輕便鐵路
輕便鐵路為小型輕軌電氣化的鐵路,由一九八六年開始,一直服務著屯門元朗區的居民.從我的中學時期開始,每天必須利用輕鐵上學,要到市中心亦必須利用輕鐵.
我本身對鐵路有一種特別的鍾愛.尤其對鐵路對時間的準確性特別欣賞.而且我認為輕鐵對我住的地區維持清幽寧靜的環境.減少車輛數目和維持空氣質素有著重要的作用.
可是自從連接九龍市區的西鐵開通以後,這條既環保又方便的鐵路使我越來越失望.政府(或九廣鐵路)將輕鐵定位為接駁鐵路.使不單只西鐵站附近的居民亦可以使用西鐵.可是, 有些地區接駁西鐵的路線並不夠. 以碼頭區為例. 若要選乘經過屯門站的路線. 從兆禧出發.只有507 .相反,跟西鐵重疊的路線就有614跟614P
再看一看輕鐵的路線圖, 幾乎所以站都有起碼三條的路線經過.
我知道九鐵本來打算將一些長途線取消,加強輕鐵的接駁功能, 不過因為一些地區人士的反對而改變計畫.我可以想像到,在討論的時候, 維持足夠路線經過每一個站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可是,此原則是否方便的重要因素? 我反而覺得太多的路線會使班次疏落 , 以兆禧站為例, 最近班次越來越疏有時候甚至要等8 - 10 分鐘才等到507 .
而西鐵一班車只要等四到五分鐘, 我想問,輕鐵究竟有沒有接駁的作用?
我本身對鐵路有一種特別的鍾愛.尤其對鐵路對時間的準確性特別欣賞.而且我認為輕鐵對我住的地區維持清幽寧靜的環境.減少車輛數目和維持空氣質素有著重要的作用.
可是自從連接九龍市區的西鐵開通以後,這條既環保又方便的鐵路使我越來越失望.政府(或九廣鐵路)將輕鐵定位為接駁鐵路.使不單只西鐵站附近的居民亦可以使用西鐵.可是, 有些地區接駁西鐵的路線並不夠. 以碼頭區為例. 若要選乘經過屯門站的路線. 從兆禧出發.只有507 .相反,跟西鐵重疊的路線就有614跟614P
再看一看輕鐵的路線圖, 幾乎所以站都有起碼三條的路線經過.
我知道九鐵本來打算將一些長途線取消,加強輕鐵的接駁功能, 不過因為一些地區人士的反對而改變計畫.我可以想像到,在討論的時候, 維持足夠路線經過每一個站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可是,此原則是否方便的重要因素? 我反而覺得太多的路線會使班次疏落 , 以兆禧站為例, 最近班次越來越疏有時候甚至要等8 - 10 分鐘才等到507 .
而西鐵一班車只要等四到五分鐘, 我想問,輕鐵究竟有沒有接駁的作用?
「希望從濕地走出去」, literally
擇自明報:
擔任「濕地保育大使」的國際影星周潤發,昨日罕有地就天水圍諸多社區問題公開質疑政府的處理手法。
發哥昨日出席漁護署舉辦的「世界區香港濕地日香港區慶祝活動啟動禮」,在台上發言時指濕地公園「隔一條街」就是天水圍,「政府將那麼多資源投放保護幾百隻雀鳥,但有沒有考慮到旁邊的家庭呢?」
在場的漁護署長張少卿聞言後顯得愕然,表情尷尬。隨後她回應說,認同應多關注天水圍社區,又指「希望從濕地走出去」,希望學生義工在欣賞美麗環境之餘,關心身邊事物,帶出保護濕地的信息。周潤發事後說:「署長的話很玄,要返去諗多兩晚。」
The official should have literally wanted to leave the park with Chow Yun-fat criticizing the government mercilessly in front of her.
擔任「濕地保育大使」的國際影星周潤發,昨日罕有地就天水圍諸多社區問題公開質疑政府的處理手法。
發哥昨日出席漁護署舉辦的「世界區香港濕地日香港區慶祝活動啟動禮」,在台上發言時指濕地公園「隔一條街」就是天水圍,「政府將那麼多資源投放保護幾百隻雀鳥,但有沒有考慮到旁邊的家庭呢?」
在場的漁護署長張少卿聞言後顯得愕然,表情尷尬。隨後她回應說,認同應多關注天水圍社區,又指「希望從濕地走出去」,希望學生義工在欣賞美麗環境之餘,關心身邊事物,帶出保護濕地的信息。周潤發事後說:「署長的話很玄,要返去諗多兩晚。」
The official should have literally wanted to leave the park with Chow Yun-fat criticizing the government mercilessly in front of her.
星期四, 10月 18, 2007
2050年之香港鐵路
Behind the fame
On Sunday, I went to a press conference on mental health. Coincidentally, something tragic happened in Tin Shui Wai where a mentally-ill mother killed her two children before herself jumping from the 24th floor home. All three of them died. In the press conference, the media asked lots of questions to psychiatrist Lee Sing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n his thoughts about the incident, and rather ignored the survey itself. The original theme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was about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fter the Q&A session, I walked up as he left because my boss wanted me to ask something for our paper. Then I over-heard him saying : “Today [response] was quite good. Tin Shui Wai helped us.” I was upset by how pragmatic he thinks of three lives and I doubt if patients should really trust him anymor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