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專題報導香港回歸中國十週年.文中提及本港外籍人口變化甚大,因為是英國殖民地,以前走在中環或灣仔街頭,大概會看到很多來自英國美國或加拿大的白種人,或許穿著西裝,或許穿著咖其褲,過著跟華人甚不相干的生活.現在你走在中環街頭,穿西裝的人種大概你很難猜得出.他有可能是來自美國的印度裔人,或者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也可能是來自希臘的英國人.這可能是全球化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中國經濟開放創造的經濟價值的結果.時代雜誌說明,以前在百份之五的非華人人口中,大部分是白人.現在,香港的非華人人口已經上升到百分之八.而且有很多是南亞裔,譬如尼泊爾,斯里蘭卡等.文章指出香港是個聚賢能的國際城市.其實香港有條件成為一個國際城市嗎?綜觀世界上的國際城市,都是一個強大經濟體的代表城市,譬如紐約,倫敦或東京.這些城市,都有一些共通點.例如語言單一.大城市是集眾的地方.不同文化跟不同背景的人需要融洽相處,所以一種統一的溝通方式是很重要的,比起其他國際城市,香港並沒有一個統一語言.政府標榜中英文相通.所以廣東話,英語,普通話, 都廣泛被應用於日常生活裡,而且這些語言都不是共通的,所以新移民,外籍人士,跟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真正溝通的機會不多.另外,一些歷史學家說,一個成功的城市,背後都代表一種價值,這可能是一種宗教價值,也有可能是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且這些價值一般都顯現於一些地標中.從巴格達到羅馬,凡蒂岡,從北京到華盛頓,都有地標.香港有沒有地標?中國銀行是嗎?還是會展新翼,西九龍藝術地區如果建成可以成為香港的地標嗎?香港沒有鬥獸場,沒有白宮,也沒有故宮.可是我們有ifc,yoho town,跟megabox.雖說香港作為一個經濟城市,所以人為堆砌的建築物很多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人們會為了香港很多商場而自豪嗎.香港人常常講的香港精神.除了是一種拼博精神.還代表了怎樣的特質?在香港政府努力打造這個亞洲國際都會的同時,也許也應該學習溫家寶總理的話,找出香港的軟實力. 香港不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也不是西方文明表表者可是香港的不中不西有沒有顯現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所必須的包容特質?而怎樣了硬體可以體現這種特質?